聚焦!新时代客运枢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闭幕
点击量:12394 2023-11-01 【
打印】 【
关闭】
10月30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主办、中铁建工集团等单位承办的新时代客运枢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在广州顺利闭幕。
论坛以“智慧 低碳 韧性”为主题,聚焦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及客运枢纽领域专家学者结合典型实际案例
围绕现代客运枢纽与城市智慧建造、绿色低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阳升向大会致辞,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赖志鸿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会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郑健作主旨报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张春枝,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忠民,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党委副书记蒋兴锟作为论坛主办、承办单位代表分别致辞。中铁建工集团总经理何晔庭,副总经理侯国树,业务经理孟庆军参加活动,副总工程师吉明军作《现代铁路枢纽客站智能建造新技术探索》主题发言。
论坛期间,作为论坛议程中的重要一环,正处于施工收尾阶段的广州白云站成功举行了现场观摩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会员单位、各铁路局、各铁路建设公司一行400余人到广州白云站现场观摩。
观摩人员沿着观摩路线参观现场布置的数字建造、客服信息、机电节能技术等12个观摩点位,通过实地考察、听取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白云站站房及周边配套工程的建设情况和设计亮点,对白云站的设计理念、建造水平和取得的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站城融合,助推城市提质发展
作为全国TOD站城融合的典范代表,白云站是最具代表性的在铁路正上方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站房项目。南北上盖开发“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与东西广场、四角交通核和商业写字楼组合构成一体化配套工程,整体形成对白云站站房的环抱之势,构成“天圆地方”的规划布局,使车站和城市融为一体,实现站区规划共建共享。
结合城市更新的发展目标,白云站共引入6条轨道交通线路,整个站区及周边地区依托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及周边五个地铁站点,形成“一枢纽、五发展极”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将进一步统筹推进周边城市更新,改善城市品质。
绿色节能,打造自然和谐客站
白云站采用站台通风、光谷自然采光、生态植被和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模式,构筑高能低耗、舒适宜人的绿色建筑。引入国产碲化镉110瓦光伏组件,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发电模式,在金属屋面建设1.85万方、2.5兆瓦光伏电站,可实现年平均发电量245万千瓦时。
白云站站房室内部分利用光谷与建筑形体形成的灰空间,塑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站台层局部架空,有效改善人行活动区域的室外风环境,形成通风流线,提高夏季背风区域的风速分布。冬季利用建筑体型和场地高差遮挡作用,减少人行活动区域冷风不适感,营造温馨舒适的乘车环境。
数字赋能,精益建造提速增效
白云站进站广厅空间高21米,存在花瓣柱等大量双曲异型构件。在深化设计过程中,摒弃传统设计模式,将BIM模型与装饰模型深度融合,进行施工图深化设计和工艺节点展示。同时通过搭载EN渲染和VR设备,实现装饰设计的实时效果展示和漫游视频展示,更加高效快捷地明确设计理念和设计交底。
在施工实施阶段,项目团队利用数字技术辅助建造,采取激光扫描技术,开展全站三维扫描,形成1:1的实体模型文件,再进行数字加工原材料,通过三维扫描点云技术、BIM技术复核装饰结构,进行动态纠偏优化,提升空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实现数字建造技术与施工现场的深度融合运用,为实现白云站精益建造打下坚实基础,彰显智慧工艺,呈现建筑之美。
智能运维,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项目团队创新开发智慧工地信息化智能建造平台,以BIM+GIS技术为核心,将建筑业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相融合,集成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AI监控、智能检测等九大智能化管理模块,实现白云站建筑施工全过程虚实互动的数字对称管理。自主研发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引入“BIM+物联网+移动+云网端”的理念和技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将钢结构管理划分为设计、深化、生产、运输、安装、交验6个阶段,涵盖16个环节,实现对白云站十万余根钢构件的全生命周期内质量可追溯。
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工地,广州白云站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大力推行智能建造,引领应用包括混凝土施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三维扫描机器人等在内的18款智能机器人,探索、推广机器人在建筑领域的现实应用,促进建筑行业智能化发展。
智能建造,绿色发展。中铁建工集团将始终聚焦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走创新引领、科技兴企发展道路,持续引领新时代客运枢纽建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