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 CRCEG网站群

當前頁面:首页 > 详细信息

内容管理

中铁建工倾力打造空中丝路新枢纽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竣工

点击量:23489   2024-09-05 【打印】 【关闭
白云苍苍,黄河泱泱。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巍峨屹立,澎湃的母亲河滋养着这座“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金城汤池”。
黄河以北50公里处,经过3年共1112天紧锣密鼓、热火朝天的建设,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宣告竣工。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刻。至此,甘肃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场工程向着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开始最后的“冲刺”,通联“一带一路”发展的五彩祥云腾蛟起凤、延绵天际。

善打大仗 续前缘再建甘肃民航“一号工程”

殊勋茂绩飞天路,作为民用机场工程建设“新起”领跑者,早在2015年,中铁建工“逐梦苍穹”的故事就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扎下根基。2015年,中铁建工中标当年的甘肃民航“头号工程”——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当年4月17日开工,当年9月30日竣工,中铁建工在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书写了120天捆扎钢筋8088吨、浇筑混凝土6万立方米的地下结构施工、20天完成钢结构施工的壮举,用167天的时间确保了这个继上海虹桥机场后全国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的顺利投运,创下了甘肃省建筑史上的“民航速度”。

岁月流转,时间的指针拨到2021年,中铁建工再次中标甘肃民航“一号工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同时也是甘肃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35万平方米,是全国首个落实空铁(轨)换乘流程优化的综合客运枢纽,汇集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地下20米深处,连接着兰张三四线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地下11米深处,预留了地铁站厅;地上,则是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停车楼,从新建的机场高架桥乘车前往兰州市区,耗时将从现在的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从空中俯瞰,在周围绿化带的映衬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犹如一柄我国传统饰物“如意”。除了与甘肃省版图的“如意”造型最为契合之外,“如意”还有更多寓意:“如意”在古代被视为可使天运顺遂的宝器,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含义;有趣的是,如意在古代还有另一个身份——痒痒挠,意为“非常好用,如人之意”。而中铁建工得以与甘肃民航“一号工程”再次携手,凭借的就是“非常好用”的工程质量和“如人之意”的建设水平。牵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近十载,中铁建工的金字招牌在此再次擦亮。

敢打硬仗 1112天大兵团作战再创甘肃民航“建工速度”

万事开头难。兰州是黄河冲击陇中黄土高原形成的河谷盆地,中铁建工施工区域多为湿陷性黄土,这种土壤,无水时坚硬,一旦遇水,就会迅速软化下沉,不能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地基,容易产生坍塌、形变的风险,需要在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打桩处理,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工期更加紧张。怎么办?干!36台大型机械同时进场,开启打桩作业,与此同时,项目临建紧锣密鼓穿插,建起近57600平方米的办公生活区,解决了3200名建筑工人食宿的难题。“4321”,中铁建工集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经理王超报出一串数字,“进场43天完成200万立方土方开挖及其基坑支护、进场32天完成临设整体建设、21天完成主材供应单位的招标、进场11天完成首桩施工,这就是‘4321’,干出了建工人的拼劲,干出了新的甘肃‘民航速度’。”

速度的背后是中铁建工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奔跑。从2021年7月15日,项目团队进场后,施工几乎昼夜不停。那是一幅震撼人心、热血沸腾的大兵团作战建设图景:最多时,项目有着浩浩荡荡4000人同时施工,百余台挖机、运输车等施工机械,人停机不停,24小时连续施工,在1112天内完成全部预定施工任务。

这里面的身影,有带领“青年突击队”首创“六点式平衡吊装法”吊装起9600吨钢的吴强;有吃住在工地,任凭西北寒风凛冽,日均3万步紧盯工期的“生产经理双剑客”习晓东和王国旺;有坚守在日通行1000辆次重型运输车辆工程运输通道上的“道长”王亚民;还有无数的中铁建工建设者。还有无数的中铁建工集团建设者共同的信念:不停步、不动摇、坚定干、干到底、一定要干成!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铁建工作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主要参建单位,1112天内完成了系列项目的10余个重大工程节点、30余个中小节点,GTC主体结构比计划工期提前实现全面封顶,钢结构施工提前15天完成。

能打胜仗 运用新技术、突破新工艺、创造新工法

在37米高空拼积木;在24米深的“峭壁”下打桩作业……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体量巨大、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建造中遇到了许多罕见的难题。

中铁建工聚众力、集众智,积极运用新技术、突破新工艺、创造新工法,在攻坚克难中积累建设先行经验,在高效实干中收获一批创新成果。

——智慧建造 广用新技术

步入综合交通枢纽,灰色的钢结构屋盖犹如一张巨网,覆盖在“如意”外层。这片屋盖是全国最薄、最扁平单层钢铝空间网壳屋盖,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标准篮球场,重达9600吨,相当于76架波音767客机的重量。

吊装如此巨大的屋盖,难度极高。中铁建工采用分片单元整体吊装施工的方式,通过钢结构“装配式”施工,将屋盖钢结构在37米高空中完成合拢。这种“装配式”的施工模式,和搭“乐高玩具”一样,即在地面进行钢结构拼装,分片吊装,高空对接。屋盖的钢结构部件个个都是“大家伙”,最大的一块跨度56米、重59吨,吊装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歪斜、散架。更难的是,屋盖中间高、四边低,还是不规则的双曲面造型,这就要求每块“积木”的提升速度和转角角度各不相同,又要协同配合。

为保障“如意”成功亮相,中铁建工施工现场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先是预拼装。屋盖由1838根构件拼装而成,它们外形相似,但有细微差别。中铁建工使用三维模型来生产杆件,使尺寸精准无误,且每根杆件都标有二维码,对应拼装位置等信息,大幅提升准确率。再是智慧提升。提升前,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反复优化提升点的速度、角度,筛选最佳方案。提升后,还有智慧监测,屋盖内设有57个健康监测传感器,裂缝、变形等数据能实时上传,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安全高效 创造新工法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基坑长640米、宽488米、最深处达24米,属于超大、超深、超宽基坑,土方挖掘量220万立方米,可以填满3个栖霞湖。

地基开挖阶段,传统的人工基坑监测难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应用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预先埋设的基准点、监测点和监测元件,以监测平台为基础协调终端和测量机器人共同完成监测,突破不同监测设备、不同类型传感器天然屏障,实现全天候实时数据采集、无线传输、后台分析、超限预警报警,保障了基坑运营安全。

工程立得正不正,关键在“脚”站得稳不稳。按传统工法,需要先给基坑打一排临时支护桩,待施工完成后,再打永久工程桩,用于支撑综合交通枢纽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前期勘测,枢纽所处位置为湿陷性黄土,建筑形变的风险高,需要“脚”站得更稳。

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创新实践,走出一条“一桩两用”“永临结合”的新路,在满足设计要求后,将临时支护桩也纳入枢纽的支撑结构,构筑“永久工程桩+临时支护桩”的纵向支撑体系。为确保经久耐用,制作工程桩的混凝土添加了抗硫酸盐、抗渗水的新配方;为防止位移,工程桩深入地下49米,并在基坑上方横向固定上百根粗钢管……一系列新方法,增强了工程的稳定性,并形成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

——恪守匠心 突破新工艺

远远望去,丝带状的综合交通枢纽被绿树环绕,仿佛沙漠里的“丝路绿洲”。而这座丝路上的城市绿洲,同样是绿色建造样板。

在建设之初,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就将绿色低碳摆在了重要位置。从施工设计、建材选用等方面综合施策,采用节能设计,选用节能材料,同时提高办公用房、防护栏、防护棚、模板等可循环材料的使用比例,降低建筑垃圾排放量,实现源头减碳。

兰州常年昼夜温差达到20摄氏度左右,为了给旅客提供舒适体验,中铁建工联合参建单位自主研发了甘肃省最大的冷热源智能群控系统,又被称为甘肃省最大的“绿色中央空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有4个集中供热制冷站及集中供热制冷站专用的变电所。

这一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温度,实时调控制冷供热设备,使室内温度夏季保持在23至26摄氏度,冬季保持在20至23摄氏度。除此之外,综合交通枢纽、附属用房、室外停车场等区域还安装了1190个充电桩,施工特种车辆采用新能源动力比例达到了73%。

鲲鹏展翅苍穹震,神鸟腾飞九州惊。如今,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正以欣欣向荣的风貌展翼待“飞”,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也将从此启航,跨越山海,与世界相牵,书写丝路发展的新传奇。而中铁建工集团的“飞天”之路,也将由此越走越远,继续书写交通枢纽王牌军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