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度夏建设任务!中铁建工集团南极秦岭站建设者凯旋
点击量:1049 2025-03-27 【
打印】 【
关闭】
“钢人铁马”鏖战冰雪大陆,“开路先锋”铸就不朽丰碑。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组织下,3月18日,中铁建工集团秦岭站建设者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秦岭站度夏建设任务,乘机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顺利结束此次南极建设之旅。
信念如磐,续写辉煌篇章
2024年11月1日上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启航活动在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隆重举行。中铁建工集团83名南极勇士随队出征,开启南极建设新篇章。这是中铁建工建设者第21次远征南极,其中72名建设者承担秦岭站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室外管网系统、储油系统工程以及室内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等建设任务,致力于将秦岭站打造成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另外11名建设者则承担中山站相关建设任务,助力中山站功能升级,提升极地考察支撑保障能力。
穿越"魔鬼"西风带
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严峻考验。西风环流在广阔的海域畅通无阻,掀起数十米高的海浪,船与海浪之间冲撞的声音如同钢板之间的撞击声。队员们时而撞到头,时而被冲到床尾,晕船呕吐连续好几天的也大有人在。2024年11月30日,历经29天7570海里的艰苦航行,建设者们克服恶劣天气和海上颠簸,成功穿越赤道和"魔鬼"西风带,抵达南极中山站区域。
鏖战冰雪高原
中山站区域冰情严重、前进困难。2024年12月10日,"雪龙"号重新调整船位至合适卸货点后,队员们化整为零,将整装好的物资划分为小块,分批次通过直升机吊运。尽管直面严寒、休息不足,但大家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卸货中铆足干劲,装满一批,运走一批,再继续搬运。12月22日,中山站1200吨物资卸运工作圆满完成。
12月24日,"雪龙"2号和"永盛"轮抵达恩克斯堡岛,开启了秦岭站紧张而有序的卸货工作。此次卸货约5960吨物资,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完成人员、材料和机械的协同调配极具挑战。建设团队多次专题讨论、修改完善卸货方案,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建设者分为三组:一组船上卸货,一组码头装车,一组全程运输。卸货时间不固定,需根据天气、海况开展作业。队员们克服寒冷、困倦、生物钟颠倒等困难,不间断轮班作业,陆、海、空统筹,全员联动,资源融通,仅用不到5天的有效卸货时间便完成了全部物资卸运。
创新建造显成效
本次建设任务涉及工种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团队采用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技术,助力秦岭站建设高效推进。面对机电安装系统这一难点,出发前建设者根据不同功能单元将上千个设备进行归类,高效集成为功能模块,在工厂进行模拟拼装。在现场暴雪天气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建设者仍能熟能生巧地进行安装工作。
大量螺栓连接点的机电管线如同秦岭站的"经脉线路",连接着各个功能单元。建设团队通过系统三维建模进行优化,集中划分7道工序,大幅减少焊点,提高施工效率,为秦岭站"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在建设过程中,面对复杂恶劣的天气,建设者们灵活应变,与狂风暴雪打起"游击战"——"你退我进,你进我换"。风暴稍减弱,他们便争分夺秒进行室外管线铺设、光伏支架安装、手工板拼缝等室外作业;一旦风暴加剧,则迅速投入海水淡化间钢平台加固、后勤中心室现浇地面、机制板屋顶拼缝处理等室内施工任务。室内室外施工任务灵活交替,各工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于无序的天气中有条不紊开展施工。历时15天,在完成物资卸运的同时,还完成了10个功能单元的建设任务。
清洁能源新突破
进入2025年2月,恩克斯堡岛的暴风雪愈加恶劣,几乎每天都是风雪交加,最大风速可达十级以上。到了半夜十二点,站区的风越来越大,队员们难以站稳,这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建设者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使命感,推进度夏期间各项施工任务,完成了全世界首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规模化极地清洁能源系统建设,包括"风、光、储、氢、荷"等多途径发电。
该系统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使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能够短期纯绿色运行,助力秦岭站成为各国科学家和考察队员在罗斯海地区的关键科学平台。
回望中国极地考察41年,是一部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史。在服务极地科考事业中,中铁建工集团革故鼎新、砥砺奋进,推动中国极地施工建造技术不断升级,圆满完成了长城站改扩建、中山站拆旧建新、泰山站配套设施以及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
下一阶段,中铁建工集团将继续做好南极秦岭站越冬施工建设任务,全力以赴打造新时代考察站精品工程,助力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