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记】深圳特区建设精神——擦亮拼搏奋进的企业底色
点击量:901 2025-09-04 【
打印】 【
关闭】
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座改革窗口城市依旧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中铁建工集团的深圳故事,要从特区建立后的1981年讲起。
1981年,中铁建工集团紧随时代洪流,成立深圳建筑工程总队,进军特区建筑市场,成为铁路施工企业最早进入国内建筑市场的“探路者”。从特区拓荒到扎根深圳再到服务湾区,中铁建工人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特区建设精神,将匠心品质镌刻进每一块砖瓦、每一处地标,书写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拓荒 以勇气开辟坦途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就是敢于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以竞争者的形象勇拓市场。1982年5月,铁道部建厂局(中铁建工集团前身)首批不足百人的施工队伍,在蛇口半岛搭起简易工棚,承担蛇口1号厂房建设任务。
“当时真的不知道深圳有多远,不知道这一来什么时候能回去?”“台风暴雨何所惧,身居工棚把业创,一身汗来一身泥,困了睡在沙堆上”“施工队当时机械设备紧缺,根本没有什么劳务队伍,所有的施工任务都得靠大家亲手来完成”“‘先开工、后三类’是当时的工作基本原则,不到凌晨不收工,大年三十都不下火线”……当年参与特区建设的老一辈建工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施工场景,正是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靠着这股韧劲和拼劲,建设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0栋工业厂房的建设,打造出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工业园区,获得了业主“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高度评价,为后续在深圳市场滚动发展打牢了基础。
如果说蛇口工业园区厂房是“铁军”建设经济特区的“奠基之作”,那么1990年启动的深圳铁路新客站工程项目(深圳罗湖火车站改建工程),则是这支队伍在改革开放深化期交出的“成长答卷”。彼时的建设现场,打桩声震天、铲车穿梭不息,火红的建设场景,正是那个年代“敢闯敢试”的生动缩影。3000多名建设者仅用15个月就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提前三个月竣工,让“深圳门户”旧貌换新颜。
从那以后,中铁建工人持续践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特区建设精神,南征北战闯市场、建精品、树口碑。建工人的身影,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深圳的城市建设版图上:1997年,国宾级场馆五洲宾馆竣工,成为1997年“七一”香港回归祖国的重点工程;2004年,形如“大鹏展翅”的深圳市民中心落成;2016年,蛇口邮轮中心破浪而出,而环绕市民中心的大中华、诺德中心、港中旅大厦等近十座超高层建筑,更是勾勒出深圳中心区的繁华天际线。如今,在深圳中心区,每隔一百多米就有一座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建筑。
回顾老一辈建工人深圳创业的历史,蛇口台风肆虐的工棚里,狂风吹不垮的是他们的坚定意志;上步工业区打井取水的身影,映照的是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铁骨;文锦渡联城大厦那“三天一层楼”的记录,是他们敢打敢拼的硕果。珍贵创业历程被永远定格在中铁建工集团的企业史中,成为“深圳特区建设精神”的孕育沃土。
踏浪 以创新引领发展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就是敢于推陈出新,在建设技术升级迭代上勇立潮头。回望企业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以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建设”的突围史。从经济特区初创期的“赶工期”到新时代的“谋智能”,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不仅是工艺的升级,更是对“深圳速度”“深圳质量”的重新定义。
早在1982年建设蛇口1号厂房时,面对紧迫工期,建工人首创“飞模”工艺,让标准化模板如飞梭般在十栋厂房间快速周转。随后,“飞模”工艺成功嫁接至民用建筑领域,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完成了文锦渡联城大厦的施工任务,推动中国模板施工进入规模化时代。五洲宾馆作为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国宾级场馆,项目必须在“七一”前交付,工期压力空前。项目团队以技术集成破局:整体筒模、整体胶合板大模板、柱子立模、梁板飞模等工艺优化施工流程,最终实现如期高质量交付。
进入新世纪,公司技术创新的内涵从“效率优先”转向“质量与创新并重”。1999年参与承建的深圳市民中心项目中,团队自主研发的三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大异形曲面大屋盖钢结构整体提升”“260吨钢桁架拼装提升”和“大屋盖牛腿焊接”。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更使该工程于2007年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近年来,技术创新的赛道进一步转向“智能建造与绿色发展”。深圳机场东站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集航空、高铁、城际、地铁、公交于一体的全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自项目施工以来,“超深地下连续墙毫米级精度控制”“盖挖逆作工艺复杂”等难题接踵而至。
项目团队组建一支由16名“90后”技术骨干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接过了“创新接力棒”:依托数字建造技术,构建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清晰呈现地下复杂地质结构和地连墙设计参数,实现施工全流程精准预判与规划;针对盖挖逆作施工中多工序交叉作业、结构受力复杂带来的监测难题,研发逆作法施工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覆盖全周期的数字安全屏障;将BIM技术贯穿于设计、施工全过程,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工程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可视化展示,结合AI巡检、智能机器人作业等先进设备,提升施工精度与管理效率。
从“飞模”的效率革命,到智能建造的精度突破;从工业厂房的技术探索,到交通枢纽的系统创新,中铁建工人在技术革新领域冲锋陷阵,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从“建造”到“智造”转型,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优质方案。
架虹 以责任赋能湾区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就是敢于承担使命,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的中铁建工集团,聚焦打造“一流城市建设服务商”发展愿景,全方位赋能大湾区高速发展。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广州白云站开门迎客,承担京广高铁、广梅汕铁路、广茂铁路等多条线路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成为湾区交通枢纽新核心。深圳机场东站建设正酣,建成后30分钟可达广州南沙,1小时直达江门。深汕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节点,对于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意义重大。江门站作为珠江西岸第一大综合交通枢纽,助推江门加速融入湾区城市“1小时生活圈”。
服务民生,利国利民。位于福田区的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是全国首个、深港之间唯一的24小时通关陆路口岸,被誉为“湾区基石、国之重器”。承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广州何贤纪念医院等医疗卫生工程,大湾区大学、深圳宝安体育馆、宝安中心区图书馆等文体类馆舍,以责任匠心投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深耕城市投资领域,打造广州番禺中铁诺德名都、珠海诺德花园等诺德“好房子”,赤沙车辆段上盖TOD、广州白云站TOD激活区域商业活力,焕新城市发展动能。
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奔涌向前,中铁建工集团以“湾区发展排头兵”的自觉,将企业发展蓝图深度嵌入国家战略布局,用一个个标杆项目搭建湾区协同的“骨架”,以央企担当守护城市发展的“温度”,成为推动区域融合的重要力量。
站在莲花山观景平台远眺,45载光阴浓缩成一帧帧流动的画卷:拓荒牛雕塑静立如磐,市民中心在晨曦中泛着金光,中铁建工建设者们依旧奔忙在施工一线,他们的安全帽上沾着四海尘土,眼中有不灭的光——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特区建设精神代代相传的火种,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当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这支队伍正以“拓荒牛”的姿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答卷中精彩纷呈的“春天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