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8月28日讯 “北京南站是一个不朽之作,早一天完工、早一天运营,对铁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对旅客都有贡献;而且京津高铁,是全国第一条,参加这种占很多个全国第一的工程建设,肯定是有一种自豪感。”承担北京南站机电施工任务的中铁建工集团安装公司副总经理、中铁安装北京南站项目部项目经理刘会民说。
“建一流建筑,创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
2007年10月1日,刘会民率领他的项目部进驻北京南站工地,他们承担北京南站所有暖通系统的施工,还承接了一部分电力、动力和照明自动化工程,虽然承担的系统不算很多,但北京南站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工程,他们的工程量是巨大的。 “我们组织了精兵强将,一流的队伍进来,目的是想把这个工程做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一定的贡献;再有就是想在这个项目上树立一个标杆。我们全项目部总共有十几个管理人员,包括财务,带着7个实习生,自进驻以来,都没离开过现场。我们这个公司是年轻的公司,年轻人比较多。我们把全公司实习生的1/3集中在这个项目上,希望能培养一批一流的人才。”刘会民说,“建一流的建筑,创造一套一流的管理办法,培养一流的人才,我们本着这么一个目标把这个项目部成立起来。”
攻关“三联供”
然而,项目部刚建立,就遇到了难题。首先遇到的是技术难题,为北京南站提供动力的能源站不是由普通的制冷制热设备组成,而是天然气、热电冷连供加污水源热泵系统结合的“三联供”系统,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国家863计划重点科研项目。该系统以燃气涡轮发电机为能源中心,充分利用燃气发电机产生电能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烟气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直接进行制冷或制热,使天然气的最高使用效率从35%提高到95%以上,达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理论上可节约北京南站使用电量48.7%。污水源热泵系统则利用北京南站所在地----原东庄公园内丰富的地下污水源作为冷热源,设计的热泵+冰蓄冷系统,冬可供暖,夏可制冷,最大冷量为26880千瓦时。该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实现了空调系统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统一。这个系统是北京南站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节能环保举措,为了做好这个系统,项目部聘请专家、组织科研小组,通过技术攻关,多次调试,克服了这个难题。
“非常非常非常紧张”的工期
第二个难题是工期紧张,用刘会民的话说,是“非常非常非常紧张”。“这么大的系统合理工期应该是两年,而我们有的时间是不到一年。”为了抢工期,刘会民和他的项目部见缝插针,“有条件要往前赶,没条件时自己创造条件往前赶。发现其他专业在工期上有所阻碍,只要和我们沾上一点边的,我们主动承担他们的活,就这样不计条件地往前赶。”能源站工程量很大,一般这种成系统的工程工期应该是半年,但因为主体交工非常晚,留给项目部的工期只有一个半月,项目部采取的措施就是把管理人员分成三组,把民工队伍也分成了三组,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抢工。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项目部所有工作人员基本上没回过家。到了能源站打压试水阶段,系统内灌水是1000多立方米,放水的时候必须要有管理人员二十四小时在现场盯着,以免水漫金山,管理人员人手不足,三个班次倒不过来,只能每天加班。 “我们在这个阶段是最最辛苦的阶段,也是最最关键、最最重要的阶段。”记者见到刘会民的时候,正是在这个艰苦的打压试水阶段,天气又热,休息时间又少,包括刘会民在内,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有一点上火或感冒,每天都有人去医院挂盐水,但挂完水,大家又都出现在施工现场。然而,虽然辛苦,让他们欣慰的是,甲方要求的工期,项目部一点都没耽误。
如今,工程已基本完工,三联供系统也已在试运行,但要彻底达到节能环保要求,需要经过两个供冷期和两个供热期的运行,项目部需要留下一部分技术人员,经过两年时间的完善调试,确保设备运行良好。同样,奥运期间,项目部的一部分工作人员也没有机会休息,因为奥运期间设备同样要运行,他们要为“平安奥运”保驾护航。刘会民的项目部是集团公司的红旗项目部,曾经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拉萨火车站的所有机电系统的安装工程,与自然环境恶劣的拉萨站相比,北京南站的工程非常庞大、更加复杂。然施工过程非常艰苦,但刘会民和他的项目部从来不曾有所抱怨,“真正完了工,轻松下来后一想,确实是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