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5日讯 盖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冰封雪飘的南极盖房子,更是难上加难。自2007年以来连续5次前往南极中山站从事工程建设的罗煌勋,深知其中的不易。
今年46岁的罗煌勋来自中铁建工集团,参与过中山站综合楼、物理观测楼、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车库、综合库等设施建设。目前正随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再赴南极的罗煌勋,将作为中山站现场项目负责人,带领10余名同事在度夏期间完成中山站越冬宿舍及主发电栋的主体结构工程,为越冬期间室内装修打下基础。
“最关键的是物资筹备,连一个小小的螺丝都要考虑到。如果需要的东西没有带齐,工程建设就要被耽误”,皮肤黝黑的罗煌勋说,在南极盖房子,包括在岩石上钻孔、插入钢筋搭建地基、安装钢结构、外墙保温建设、各楼层地面混凝土浇筑、室内装修等步骤。由于到南极后无法在当地筹措补给,因此出发前的物资配备数量上一般会留出富余,以应对施工损耗。总量庞大的建筑材料运达目的地后,能否按计划从“雪龙”号科考船上卸货,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开展。一旦物资由于天气及海冰状况不佳无法按时到位,工程建设就可能被拖延。由于条件有限,中山站尚无专门存放建筑物资的仓库。胶水、油漆、涂料等需要保温的材料,只好存放在施工人员的房间里。
罗煌勋告诉记者,中山站现有装载机、吊车和推土机等工程设备,但混凝土浇筑、钢筋配置等工作仍需靠人力完成,这对施工人员的体力提出很高要求。此外,由于施工人员有限,而需要的工种很多,因此每位工程建设者都要具备多项技能,“在站内从事科研工作的考察队员,也会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南极的恶劣天气。“每年的黄金施工期仅有12月和次年1月,室外工程基本要在这两个月完成,时间非常紧张”,罗煌勋说,为在两个月的“黄金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施工人员平均每天忙碌12个小时,“冰天雪地里,浇筑混凝土的人身上厚厚的防护服都让汗水浸透了”。
作为中山站工程建设的“老人”,罗煌勋见证了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从小“村庄”到小“城镇”的变迁。2010年春节,他在中山站综合楼崭新的食堂里吃了年夜饭,至今回想起来,罗煌勋仍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这栋房子我们前后盖了近4年。用的那些沙子因为天冷冻住了,都是靠大家用电暖气一袋袋‘化’出来的”,罗煌勋说,能在自己参与建设的综合楼里吃顿饭,那种成就感让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随着与南极的距离越来越近,新的任务正在前方等待着罗煌勋和他的同事们。把中山站越冬宿舍及主发电栋的主体结构工程细化成数字,是近300吨钢结构、6000多平方米的外墙保温和4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完成这些任务以及越冬期间的室内装修,共需要1500多吨建筑物资。“但愿到了南极后,海面情况适合卸货,第一期980多吨建筑物资能在一星期内卸完,以确保度夏任务顺利完成”,这是罗煌勋目前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