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建设报》9月26日讯 哈大客运专线的最后一站——大连北站庞大的站房主结构已经拔地而起。微咸的海风中,几台高耸入云的塔吊仍在蓝天中挺立,中铁建工集团大连北站站房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8时40分,扣紧安全帽,大连北站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左亚洲又要开始第N趟工地巡查了,从一层施工平台到二层施工平台,从南侧站房到北侧站房,基本上项目中所有的技术难题、质检、试验、测量以及资料等管理工作都落在这个“技术管家”的肩上。
“工地一趟转下来要3个小时。”左亚洲说得简单。说话间,我们来到一层施工平台入口,石材、钢筋等不时在此卸货,他快走到石材管理员身边问道:“咋样,第二批什么时候到?”“差不多明天就能到。”话音未落,一侧的花岗岩石材已经码成了小山。
弯腰摸了摸码在最下方的石材,左亚洲指了指晾在阳光下的另几块石材交待道:“一天干不透,还要多晾两天。”因地面有潮气,部分花岗岩石材必须晾干后才能使用。
数万平方米的施工区域就像个大迷宫,左亚洲轻车熟路地带着记者在迷宫中穿梭。车站主体的深处光线昏暗,晕黄的灯光下,左亚洲找到电气技术员高平,对接了当天工作。“工地施工中电气电路十分重要,这一环节一定要衔接好。”比照着图纸,左亚洲一板一眼地说。
工程越大,事情越多。上楼梯时,左亚洲顺手探了下墙体边缝是否打磨齐整,仔细观察墙上的电箱边缝与墙面是否严丝合缝。“如果早一点发现瓷板不齐,还可以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比如勾边缝再磨平。”
一转头,左亚洲看到施工平台上的扶梯还未就位,“扶梯怎么还没来?”与负责这一区域的邓师傅沟通后,左亚洲拿起电话催促供货方,“工序得一步一步来。” 左亚洲的语气有些严厉。作为站房的结构之一,扶梯须在结构完工之前安装完毕,周边的墙面石材等才能按其尺寸顺序施工,“差一点就会出现缝隙。”
左拐右绕,上楼下楼,跨过无数建筑材料,一趟下来,记者走得气喘吁吁。再看工地上正在施工的工人,所有人都专注地干着活儿。
二层平台上,工人正推着脚手架做吊顶施工,左亚洲指着墙面一处位置细心提醒道:“这儿要垂下一个东西,龙骨做到这就不用做了。”
“虽然工人们干活儿有经验,但一些施工理解能力不到位,还得我们经常提醒。”他一如既往地检查工地上的一道道工序,“工地上的事都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实实在在一件一件解决。”
像是一部场面恢弘的“大片儿”,新站房南侧施工平台上,数百名工人正在三维立体图般的密密匝匝的钢筋水泥间忙碌着。我们将工地转得差不多时,已近中午。10时58分,在一个正在做保温层的结构墙前,左亚洲踮起脚,趴在墙上找出一个小点,细细提示工人:“在这儿要留一个洞。”
下二层施工平台楼梯时,我们遇到几名甲方的工作人员,左亚洲停下脚步,站在楼梯上又商量起具体工作。原来,在工地之外,他还得往返于业主、监理、设计院,甚至外协队之间,协调洽商、合同付款和现场确认等各种问题。
11时15分,回程中,多次停下脚步的左亚洲,在焊接吊顶钢架的工人旁边,提醒钢管内侧也得刷油漆,不然生锈后会影响钢材寿命。“里面怎么刷得到呢?”工人有些迷惑。左亚洲亲手拿起一根钢管做示范:“先在下面接一个盆,你从顶端倒油漆进去,这么一翻滚,既刷到了内侧,又不浪费。”
出工地时,太阳正当头顶。吃完饭,下午还要再检查一遍工地。雷打不动的每天两趟“巡检”,这位工地“技术管家”已走了近两年。眼看着自己人建造的站房拔地而起,左亚洲的脸上满是笑意:“站房修好后,乘客可以直接开车上来购票。”与其他建筑人一样,左亚洲也由衷地为自己的成果自豪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