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工集团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首都建设报》 9月2日 梁秦
编制30万字项目建设管理标准;在国内首创室内人行天桥—多岛式出租车上客模式,实现人车分流;加入先进的“光岛”照明技术及27米采光井系统等十项建设部推广的新技术……“在获得鲁班奖的工程中,它是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工程奖’。”当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获得鲁班奖时,不少业内人士这样赞叹。
30万字科学标准“管”出“深圳速度”
在深圳市龙华新区,占地面积122.42万平方米的深圳北站枢纽是第26届世界大运会配套工程,它也是我国目前建设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还是广深港高速铁路及厦深客运专线的客运枢纽站,连接有深圳地铁龙华线、环中线、6号线和深莞城际线,还与长途汽车站、公交车场站、出租车场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接驳,具有口岸功能。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由站房、东、西广场三部分组成,工程东西长950米,南北宽480米,建筑高度43.6米,总建筑面积达59.4万平方米。2009年,接下深圳北站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任务,中铁建工人已做好科学管理的准备。“深圳北站工程是深圳客运格局最核心的铁路站房,枢纽工程也是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的口岸特大综合交通枢纽,我们深知其意义重大,坚持把项目建成精品工程。”中铁建工深圳北站项目部经理张海洋说,初进场,项目部就细化了各个具体工作环节和保证措施,编制了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施工过程控制管理等四大类30余万字的标准化丛书,帮助项目部形成了包含安全、质量、环保、技术创新等要点的综合管理体系。
定下了施工“轨道”,工程建设就驶上了快速路。2009年3月底,进场不久的中铁建工人完成了深圳北站西广场场平土石方工程;2009年12月13日,车站南区地下室提前3天封顶;2010年8月底,车站主体结构全面封顶;2011年3月,项目部吹响了工程圆满竣工的“集结号”,共浇注约15万立方米主体混凝土、安装约5000吨钢筋、20000平方米玻璃幕墙……
8道关卡护航工程“一次成优”
走在宽敞大气的深圳北站西广场,张海洋介绍,整个枢纽工程分为地下二层、地上四层,东广场主要为地铁4、5、6号线车站、公交车、出租车及高铁车站之间提供换乘,西广场为社会车辆、出租车、长途汽车及高铁车站之间提供换乘。
提到西广场,项目总工程师张伟介绍,“整个西广场南北长441米,东西宽196米,分成3个独立的结构单元。最大的单元长200米,宽160米,进行地下室超长结构施工是一个难点。”施工不容易,该处地质也较为复杂。“为此,项目部专门成立了课题组,针对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头高的特点,小组采用了井点降水方式;针对地质情况复杂,部分独立和墩基础相互转换的特点,提出了将原设计的150个独立基础更改为平均深度6米左右的墩基础的方案。”张伟说。
在做好技术攻关的同时,项目部的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在原先管理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流程,把好“用人关、思想关、检查关、旁站关、监理关、交接关、监督关和样板关”,这施工过程中的8道关卡,确保了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项作业都实现闭合管理。最终,项目部用280天完成了超长地下室结构施工,实现“安全施工,一次成优”的目标。
10项新技术托出“绿色枢纽”
穿行在深圳北站交通枢纽中,大面积玻璃幕墙,方便快捷的人行天桥……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不仅是当前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交通枢纽,其采用的不少新技术也是国内外首创。
“可以说,深圳北站枢纽工程还是一项绿色工程。”张海洋介绍,在绿色环保方面,整个交通枢纽广泛运用的虹吸雨水系统和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可以快速排走屋顶、广场雨水并回收利用,而先进的“光岛”照明技术及27米采光井系统,以及干雾冷集中冷站、干雾降温、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等十项新技术既能节省光、电等资源,又实现环保。他还说,“高铁站房屋面采用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大型索网幕墙,采用阳光板、铝镁锰板、光伏玻璃组合的节能措施与超高、大跨、异形拉索幕墙设计,既达到了天然采光性好的节能环保目的,又取得了美观协调的空间效果。”
在深圳北站,能感受到的不止绿色环保,还有现代实用。张海洋说,项目部在交通组织上采用“立体化+管道化”模式,室内人行天桥—多岛式的出租车上客为全国首创,乘客可在此实现高铁与地铁、公交、社会车辆等交通方式“无缝接驳”。
这样效果完美的工程自然给施工带来不少挑战。然而,施工时的那些苦只是中铁建工人习以为常的回忆,颁给他们的那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付出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