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县结古镇扎北市政道路攻坚纪实
《首都建设报》 9月2日 彭培
天才微亮,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路桥分公司玉树项目部的援建人员已经摸上了扎西大同北片区。铁锹、钢镐、电钻、打夯机各有用武之地,150多位工人搬模版、测标高、绑钢筋,清理土方,砌筑检查井,58条道路演绎成了大干的战场!
科学组织 精心施工铺坦途
由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路桥分公司玉树项目部负责承建的扎北市政道路位于结古镇中部,全长10.076公里,采用组团道路标准,全线分别为12米、7米、5.5米、4米四种路宽幅,共计道路58条,包括道路工程、雨水工程和照明工程。
“这条路坡度大,最大处达到24%,接近40度,压路机根本上不去,只能用机械拖拉。”项目支部书记邢晓岩解释说。经过多次失败后,在施工组织安排上,项目部果断放弃大型机械设备,全部采用小型农用三轮车、小型挖掘机、小型装载机以及人工,多次倒运周转,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狭窄的空间里施工不仅费时费力,还无法堆放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项目部只能将材料堆放到各片区施工队伍生活区内。项目部多次与当地居民协商,将部分施工材料放在沿线居民家中,方便随取随用,节省了运输时间和材料堆放场地租赁费用。
由于该地区土质属于湿陷性黄土,极容易发生坍塌。在开挖管沟时,项目部提前加大基础宽度,有效地防止了两侧边坡塌。在施工中,项目部对污水管道进行了混凝土局部保护,同时在给水管道的转弯或拐角处进行了防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管道。“虽然这些地下工程老百姓看不到,但是绝对不能偷工减料,我们得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玉树人民。”项目经理王野总是严厉要求施工队按照标准施工。
坡度大带来的另一个困难就是混凝土下流,不易收紧和平整路面。总工李岩伤透了脑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跟着搅拌站实验室的人员吃住在工地,不分昼夜共同研究混凝土坍落度。经过多次实验,降低水的配合比,提高干密度,成功研制出适合坡度大地区路面的混凝土品质。
不惧艰苦 坚守一线甘奉献
近三年来,项目部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水中伴着黄沙,习惯了突然间漆黑一片却能不慌不忙,习惯了晚上打吊瓶白天继续坚守岗位。
青年突击队员朱长玉、张建锋顶烈日冒严寒,每天扛着重达50、60斤的测量仪器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来回行走10多公里放线。在母亲路上,测量点正好在一个垃圾堆中,熏得朱长玉、张建锋只往后退,为了完成测量任务,两名小伙子硬着头皮钻进垃圾堆里。
在扎北市政道路现场,近十万平方米的山区中58条道路上只有2名技术员,7名领工员,他们服从大局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些年轻人平均年龄仅为25岁。为了保护贵重的全站仪,在寒冷的冬天里,朱长玉将冰冷的电池放在大衣中暖电;刘建宇在积雪中一站五六个小时坚持打灰完成,忍着病痛经常性连续加班10多个小时;王皓春在材料入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倒运有时直接自己搬运;李岩不耐其烦地解决了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不符的问题,绞尽脑汁在只有五六米的拐角处使长达10多米的管材入场……
汉藏一家 片片真情铸团结
在援建过程中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困难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争取藏民理解与支持和维护民族团结。
扎北市政道路全线居民约1100户,房屋密集,在藏区由于语言不通,文化风俗相异,协调沟通难度非常大。对此,技术员张建锋绞尽脑汁想办法,不厌其烦地跟老百姓沟通,跑完一家又一家,少则一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才能说服一户居民。
中铁建工集团北京路桥分公司玉树项目部的援建者充分考虑百姓需求,给藏民平整院落,加固院内不太稳定的墙面,无偿修建厕所等,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在扎北市政道路的修建过程中,藏民朋友们经常主动前来帮忙,在路面还未完全硬化以前,他们自发维护道路,保证了道路的平整和完好无损。
在布给久片区连着待了三个月,项目部的小伙子也和附近的藏民们混熟了。很多淳朴的藏民对援建给予了大力支持。去年在道路施工时,占了藏族妇女的院子里一米多,但是她没有阻工,还乐呵呵地用藏式普通话告诉施工人员:“你们修吧,修路是好事,利己利大家,路宽了更安全点,你们该怎么修怎么修,我家全力配合,国家分给了我80平方米的新房子,感谢共产党给了我新的家!”并对项目部竖起了大拇指。
在扎北道路施工现场与藏民们的协调沟通中,张建锋与藏族姑娘索南永措喜结良缘,成为援建过程中汉藏一家亲的一段佳话。按照张建锋的说法:“我已经是藏族同胞的女婿了,更加要为中国中铁和藏族老百姓的友谊添砖加瓦!”
在玉树结古镇,中铁建工的援建大军奋斗在扎西大同北片市政道路上,用辛勤的汗水,还藏族人民一个新玉树,用真情构筑一条幸福路、藏汉团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