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刘笃斌,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国际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中铁建工集团先后六次奔赴南极实施后勤保障工作,我担任项目经理三去南极。今天,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去年11月到今年4月随第24次南极科考队的工作情况。
要担负起南极科考工程建设这一光荣使命,就必须要有为国争光、为企业建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南极考察,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长远利益的战略决策,完成南极科考的施工任务,不仅能展示我们中国中铁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更是体现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中国中铁项目部是这次由50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180多人的科考队中人数最多的参战单位,而且是唯一一支由技术工人组成的科考队。出发前,我们向来送行的石大华书记立下了我们的誓言:“我们决不能给企业丢脸,保证坚决完成任务,在南极的科考事业中不辱使命,为国争光!”。
此次我们中铁项目部要完成的工程量在事先的测算必须27名精兵强将才能保证整个工期的如期完成,但由于科考船的容量有限,最后只给了我们11个名额,人员数量远远不足,怎么办,为了企业的荣誉和南极科考事业我们必须咬着牙硬上。更为严峻的是到了南极才发现,我们遇到了超出设计和图纸以外更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业主,设计单位,施工监理都没有想到。面对超乎想象的困难、超乎预计的工程量,我和队员们认真地组织施工,合理地安排工序,我们倒排工期到每一天,甚至到每一个小时,也就是说,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大雪纷飞,我们都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南极室外工作的艰苦是没去过南极的人无法想象的,看着是风和日丽,但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会使你皮肤马上变黑,然后结疤,开始块块脱落;当在风雪天气时,南极的寒风能吹的你五脏六腑都刺骨地寒,大风吹裹的雪粒打在脸上像铁沙一样留下深深的划痕,常人连站一会都无法忍受,但这却是我们的工作环境。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的地方基岩埋得很深,挖了近2米深的大坑,仍不见基岩露出来;有的基岩异常坚硬,钻头钻得通红通红的、钻机连续烧坏了几次,都无法在上面打下一个孔;有的地方好不容易钻下了一个孔,却遇到了孔腔内不停地积水,无法浇注水泥;有时遇到冻土层,钢钎打不下,挖掘机挖不动,进展举步维艰。在南极的观景台的最高处观测栋施工,地势险要,地面坑挖不平,并且有一面是悬崖绝壁,尽管做了尽可能的安全防护,但稍有不甚就有可能掉下悬崖、粉身碎骨。
队员崔仑明是条硬汉,在中山站施工的关键阶段,由于连续24小时在钻车上施工,忽冷忽热,他患了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赶回驻地后就休克了,大夫连打了两针才缓过神来。当他休息片刻后,不顾队友劝阻,又出现在工地上。他说:“我们只有11个人,一个人休息了,其他人要多干很多的事。”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再苦、再累、再艰、再难,没有一个人退缩。参加科考的科学家们说,“我们真是见识了什么是铁人,中铁项目部不愧为一支杰出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
南极的自然环境保护是各国在南极建设中要处理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难题。处置不当不仅会污染美丽的南极,而且还会影响国家的形象和荣誉。为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付出的是不但增加了作业难度,更增加了数倍的工作量。为了保证零碎物品不被风刮走,不被雪覆盖,队员们采取先里后外的拆除顺序;把拆下的小件物品随时装袋;把拆下的大件物品,分门别类的捆在一起。就连队员们吸剩的烟头都被揣到了兜里。我们施工完的建筑垃圾、渗入地下的铁锈等,也是我们一点一点地铲除,再用双手一捧一捧地装入袋中。我们施工过的现场在国际环保组织曾经组织的14个国家代表考察南极环境时,受到大加赞赏,并被作为中国环保经验推荐给国际环保组织。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们在宿舍门口挂着“展冰雪南极豪情,献赤诚报国之心”的横幅时刻提醒和激励着大家,我们施工每到一个地方,都把我们带着的“中国中铁”旗帜插在那里,当看到五星红旗和“中国中铁”的旗帜在南极高高飘扬的时候,我和队员们都有着在内地从没有过的深切感受,我们感觉自己就是代表企业和自己的祖国,那一刻感到自己突然高大起来了。再苦,再累,但我们感觉并不孤单,总觉得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和我们企业在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再难也要完成任务,为企业争光、为祖国争光。甲方在给我们建工集团领导的信中这样写到:“他们没有忘记肩上的使命,没有忘记中国中铁的嘱托,没有忘记他们的誓言和承诺.中国中铁应该为有这样的队伍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有这样的队伍是中国中铁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本。”
要完成好南极科考工程建设这一艰巨任务,就必须要有不畏艰难、挑战极限的拼搏进取精神。南极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极地气候更是变幻无常,狂风暴雨随时光顾,还有极地极昼现象,打破了队员正常的生理机能,连做梦都是怪怪地的,与内地不一样,使我们很难适应和得不到有效地休息。我们施工期是南极的极昼,由于长时间的强烈南极紫外线暴晒,加上长时间的电焊作业,我和部分队员晃眼了。晃眼是眼角膜长时间受强光刺激,角膜出现畏光等现象的一种室外常见病。休息不好,会给眼睛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工期的压力容不得我们调治,睁不开眼睛怎么办?只有使劲地瞪大眼珠子;晃眼拼命流眼泪怎么办,毛巾擦擦照样干。休息的时候,我们就用我们的土办法来解决。用洗脸盆打来冰水,然后反复的把头浸沉在里面,用冰水的刺激来使眼睛能够勉强睁开。
为了保证工期,我们11名队员在近三个月的施工期都是连续24小时轮班作业,做到“人停机不停”。我们每天都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通常一个人要完成两、三个人的工作量。累了,回来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睡;换班的时候,揉揉眼睛、脸都不擦就冲出去了;有时加班回来太晚,怕影响他人休息,我们就煮一碗方便面充饥。遇到暴风雪天气,我们的队员们头发、眉毛、胡子上全都冻上一层厚厚的冰渣,怀里揣的保温杯也被冻成了冰疙瘩,但我们衣服的后背,却一次次被汗湿透。到后期我们的体能透支十分严重,我们的队员平均消瘦了十五六斤,我也从105斤减到92斤,真像他们形容的那样“从虾米变成了虾皮”,每当躺下的那一刻,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爬起来。队员们最大的渴望就是能踏踏实实地美美地睡上一觉,但这个愿望在这89天从来没有满足过。大家别说洗澡,就连衣服都不脱倒头就睡,每次我都是连拉带拽叫醒大家。难道我不心疼我的队员吗?队员们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工作,有的队员干着干着就瘫倒了。我真是疼在心里,急在心上,但工期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队员表现出来的拼搏奉献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工程监理曹硕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看着工程组的兄弟们在旷野的暴风雪中,战风斗雪,笑面南极恶劣天气。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钢人铁马’的中铁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南极精神。”
要攻克南极科考工程建设的重重难关,就必须要有敢为人先,攻坚破难的开拓创新精神。南极的地质特征和岩层结构是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技术资料,南极施工也没有经验可寻,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由于信息的不畅通也不能及时向国内的专家请教,在这里施工只有依靠自力更生和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解决施工过程中突发性的技术难题。
浇筑砼是此次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和技术难题,这在内地再平常不过的工作在这里却变得无比艰难。刚刚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转瞬间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有时一刮好几天,有时突然停止,使人捉摸不定。由于工期的安排,我们的砼浇筑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在大风雪天气尽管我们采用了一切可能的保暖措施,岩棉被、高质纤维塑料袋、钢架,中间还加了电暖器,最后就连我们盖的棉被都用上了,但混凝土就是迟迟不凝固,急得我和大伙抱头痛哭。说实在的,当时想死的心都有。因为砼达不到设计强度,不仅仅是推倒重来的事,而是整个项目工期就要延误一年。抹干了泪,我们就和甲方、设计、监理共同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备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试验。终于利用灌浆料具有早强和高强的特性,经过反复的配比试验,往相同的水泥中加入灌浆料制成适合在南极低温条件下仍然能够浇筑的砼,这样做出的砼比设计的强度还高。我们还遇到了其它更多的施工技术难题,我和同伴们硬是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反复实践,不断地进行技术方案优化,根据施工需要先后攻关了超低温砼浇筑法、坚硬岩石钻孔法、自制吊装设备解决吊车上山的问题、人工浇水解决打孔机液压油冻结难题等多项在南极条件下的技术革新,扫除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为顺利完成今年南极的施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也因为解决问题的“鬼点子”多,被甲方和业主亲切地称呼为“鬼子刘”。在返航的“雪龙”号上,我还应邀在专为介绍和交流南极考察科学知识和成果而设立的“南极大学”上,为各级领导和科学家们介绍了南极施工技术攻关的过程,“南极大学”还给我专门颁发了证书,从此,他们亲切地称呼我为“刘教授”。
要展示南极科考工程建设者的风采,就必须要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团结友爱、和谐奉献是我们中国中铁人走南闯北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五十多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在这次南极科考中,同众多的科研机构共赴南极,我们一定要再次展现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中铁团队精神。去年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后,我们的队员还没有从上船的兴奋劲中回过神来,由于大海中的巨浪和船体的颠簸,很快就出现了头晕目眩、睡不着觉的症状,虽然吃不下东西,但是胃里仍然是“翻江倒海”。由于“雪龙”号是刚刚更新改造完就匆匆起航了,船上许多设施的调试和维护都没有完善。当船长求援到我们时,我们还是冒着自己身体的不适,承担了许多份外的工作。在船体巨烈颠簸中,我们踉跄着把船上所有的气罐从甲板上搬运到船下机舱里。航行前“雪龙”号的食品冷库没有来得及整理,我们的队员把船上所有的食品从闷热的仓库里搬运到零下二十多度的冷库。当甲板上凌乱时,又是我们中铁项目部取出消防水龙头,把甲板冲洗得干干净净。张贵军,从没坐过船的他一上“雪龙”号就晕船,三天下来只吃了几口饭,就是这样,在“雪龙号”考察船需要他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含糊,每次“义务劳动”他都冲在前头,船上科考队员开玩笑地说,“一天24小时,小张躺床上要晕20小时,但就是这剩下的4个小时,就是为‘雪龙’号挥汗如雨的4小时”。空调机出了问题,三、四层船舱用不了空调,可是,船上又没有专门的维护人员,正当船长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又是我们主动请战,马上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在狭窄的设备层里爬着、跪着一点点寻找、排查.我们忍着眩晕在封闭、狭小的机房里进行焊接作业,强烈的刺激、巨烈的颠簸和空气的不流通,吐完了干,干中再吐,从晚上6点一直到凌晨5点,当冷风及时送到船舱时,我们的队员累得已瘫成一堆泥了。在济州岛,韩国的飞机入不了库,又是我们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最后把飞机降服到机库。当船到达中山站后,我们又承担起了义务卸货的任务,仅180斤重的大油桶就有一千多个,头顶上直升机螺旋桨打下的冰凌又纷纷击打着我们,队员韩桂军被冰块打的鲜血直流,但由于精力太过集中和寒冷麻木了神经,他楞是没有感觉出来,当别人发现后找来队医缝了三针后他又马上继续投入搬运工作……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以致后来,只要船上、站上有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我们,船上的无线寻呼和广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就是“中铁”!“中铁”在船上、站上成了一个服务品牌,成了能工巧匠的代名词,成了团结友爱的象征。
我们所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赢来了广泛的赞誉和大家对中铁项目部的刮目相看。新华社记者以“雪龙号上活跃着一支铁军”为题对我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船长誉我们为“雪龙号上一支流动的钢铁铸就的突击队!”随船的韩国科考队员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只听说中国有个雷锋,现在从中铁项目队身上体验到了雷锋精神,雷锋出国了!”
施工进入尾期,由于我们优化了施工方案,工程完毕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水泥和沙子,水泥放在南极和运回都会过期,要知道这些建筑材料运到南极后成本是极其昂贵的,用领队魏书记的话说,一粒沙子运到南极都快赶上黄金的价格了。如果让这宝贵的资源白白耗费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经与甲方商量,于是我们再一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利用剩余的原材料和甲方一道为中山站义务修建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第24次南极科考队党委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以“中国中铁”的名义命名这个停机坪,以表彰中国中铁为南极科考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也为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中国中铁”永恒地记录在南极而感到十分地自豪!
我们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绩,只是尽了中铁建工集团普通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了应该做的事,但却受到各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中国中铁和国家海洋局领导亲自出席了我们的出征仪式。建工集团的领导还多次打电话、写慰问信、发电子邮件给我们巨大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多次亲自到家里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对我们的事迹多次进行报道。第24次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还授予了我们项目部6名同志为优秀科考队员,今天集团公司又为我们举行了如此隆重的表彰大会。我们一定要以取得的成绩做为新的起点,今年南极项目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我们一定不辜负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厚望,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诚信履约,快速、优质、高效地建好南极科考站,在人类生命的禁区,再创新的业绩,为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