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站是我国铁路“十一五”规划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运专线上最大的客运站,是山西省、铁道部的重点工程,省城十大建筑之首。车站地处太原市高新区、经济区及武宿物流区三大经济园区的交叉辐射核心地段,占地约42.7公顷,站房总建筑面积为20.06万平米,设10个站台22股道。建成以后,太原南站将主要办理动车组的始发终到业务,与现有的太原火车站配合使用,成为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
精兵强将进军太原南站
在圆满完成北京南站建设任务后,北京公司挥师西进,选调精兵强将进军山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建站思路,走“绿色建站”、“文化建站”、“科技建站”之路,誓保太原南站期到必成。开工伊始,项目部就提出了“一两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牢记:牢记“和谐建站 攻坚必胜”指导思想,确保“汾水杯”,誓夺“鲁班奖”。
两抓住:抓住机遇,打造品牌铸就精品;抓住市场,立足山西长远发展。
三做好:做好文明施工,实现安全质量目标;做好节点控制,实现总体工期目标;做好成本管理,实现工程收益目标。
四加强:加强项目管理,严谨细实工作,实践科学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拔尖人才,锻造过硬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拓展技术成果,实现行业领先;加强党群工作,选塑先进典型,提升企业形象。
项目部人员建设经验丰富,他们结合工程特点,编制涵盖工程各阶段和各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施工要点卡片、质量控制手册、施工工艺手册182份;制定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的各项质量和安全管理标准,修正完善各项工艺流程,落实负责人;对全员工进行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和教育,制定考核办法,走在了全国铁路标准化建设的前列。
全力推进标准化管理
项目部编发了《太原南站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单行本,明确责任主体,提供制度保证,使项目部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全员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上墙,彰显独特的企业文化。
铁道部南京“全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暨质量现场会”后,中铁建工集团太原南站项目部迅速落实,围绕刘志军部长“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大力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工程项目“六位一体”控制水平,全面落实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四个标准化。
项目部结合工程特点,编制涵盖工程各阶段和各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施工要点卡片、质量控制手册、施工工艺手册182份;制定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的各项质量和安全管理标准,修正完善各项工艺流程,落实负责人;对全员工进行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和教育,制定考核办法,走在了全国铁路标准化建设的前列,得到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的充分肯定。七月以来,太原南站共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交流者达上千人次。
安全生产做到全覆盖
施工过程中,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抓好员工及劳务队伍入场前的安全教育,项目部每天饭后通过工地广播播报安全教育,将《太原南站工程入场须知》在入场前发给每位操作工人,将各项规章制度配合生动活泼的安全漫画,寓教于乐。
建立农民工夜校,利用农民工夜校活动时间在工人活动中心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制作安全知识挂图和展板,在施工人员主要通道、生活区设置张贴,起到了安全宣传、教育、警示作用;严格落实 “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制度,组织相关培训,达到安全生产全覆盖。
10个月实现西站房主体结构封顶
太原南站自2008年12月28日开工以来,中铁建工集团太原南站项目部克服设计方案调整、拆迁迟缓、作业面狭窄等不利因素,倒排工期,制定关键节点,把总体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出色完成了项目各项考核指标。为及时拿到施工图纸,总工程师张利积极与设计院沟通,保证了施工方案的顺利编制及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施工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日以继夜坚守工地;项目部及时调整劳力机械配备,做到“停人不停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西站房I段底板创造了连续48小时不间断浇注无质量问题的记录,混凝土用量近5000方,为太原南站的地下结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经理李长在说:“我们坚持24小时施工作业,每天工程都有新突破。”
十月的太原已是深秋,夜里气温接近零度,员工们放弃国庆休假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现场。总工程师张利父亲重病,医院连发两次病危通知书,而他仅仅是每天抽空打个电话,了解一下病情。回京开会,女儿认生哭个不停。看到身体孱弱的父母,看到身心俱疲的妻子,他心中满是愧疚。生产副经理李俊伟赴太原工地前刚刚当了爸爸,谈到儿子,他满脸幸福,北京太原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为确保工程进度,他把对孩子的思念化作加倍工作的动力。在太原工地,笔者曾经在常务副指挥长、项目经理李长在,副经理李俊伟等数位年轻父亲的手机里看见过珍藏的幼子的照片。
1月17日,新建太原南站开始试验桩施工。2月4日,土方开挖,标志着太原南站进入正式施工阶段。3月18日,太原南站桩基施工正式展开。5月中旬,西站房区域、桩基及地源热泵施工基本结束。6月13日,太原南站地下结构吊装第一根钢管柱。6月26日,地下结构底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8月1日,太原南站地下结构顶板开始浇注混凝土,标志着地下结构开始封顶。9月8日,太原南站站房钢结构屋顶首次吊装成功,标志着太原南站工程进入屋面钢结构施工阶段。9月29日,太原南站西站房地下结构全部封顶。10月30日,伴随着欢快的鞭炮声及现场建设者的热烈掌声,身披大红绸花的罐车在高度为20.05米的西站房V段三层顶板打下最后一方混凝土,标志着太原南站西站房主体结构胜利实现封顶。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谈及几个月来的艰辛及下步工程,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项目经理李长在异常冷静。“我们已经做好了再打一场硬仗的准备”,李长在坚定地说。
8大新技术应用地下结构施工
在太原南站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为宗旨,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西站房地下结构施工中,采用八大新技术引领太原南站地下结构施工,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一是采取边坡支护。减少了土方开挖量,有效降低了费用,节省资金数百万元。
二是混凝土浇注与养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了抗裂增强密实剂,墙体混凝土增加了聚丙烯纤维,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浇注前预先埋设管线以便进行温度监测;浇灌完毕,针对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养护方法,底板采用蓄水养护,蓄水深度为8-10cm,墙面采用花管养护,每两小时喷洒一次。
三是钢管柱混凝土的自密实试验与浇注。由于太原南站地下结构的主要支撑——钢管柱内有多重隔板,最小孔径仅150mm,用常规方式无法进行浇注,项目部经过多次试验后采用水下灌注桩导管浇注的方法,用导管对钢管柱进行混凝土浇注。
四是超高超大钢模板的应用。由于太原南站地下结构外墙高达8.15m,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采用高7.6m的超高超大钢模板进行一次性浇注;同时,由于钢模下端与底板之间有500mm的距离,为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水平误差,在模板连接处采用自制的“小钢凳”进行支撑,使大模板能够有效调整,达到稳固的状态。
五是碗扣式脚手架的使用。为保证超高超大钢模板在支设过程中的安全及稳定性,项目部决定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既为大钢模板支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保证了自身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六是工程桩的试验检测。太原南站工程单桩承载力为510吨,根据规范,检测时需加载至1020吨,现场采用堆载+锚桩(通过工程桩提供反力)的方法进行试验,每组试验由四根锚桩组成,每根工程桩提供反力170吨,其余荷载由现场堆载进行添加。
七是钢结构施工栈桥技术。太原南站地下室第二节钢柱吊装采用履带吊进入地下室底板的吊装方法,而太原南站A区地下室底板按照架空板设计,未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因此采用搭设栈桥,利用栈桥上的路基板将履带吊的自重和施工荷载传到栈桥上,再由栈桥将力由栈桥桥墩直接传到地下室桩基承台上,避免了地下室梁板受力。
八是十字交叉钢管柱制作技术。十字钢柱比普通单箱钢柱多了四个箱体,由五个箱体组成。箱体最难校正的变形是扭曲,加上钢板厚30mm,焊缝填充量大,焊接引起的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会很大。如果将焊接变形留在最后校正将非常困难,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小组装,中组装,最后总装三个步骤进行。每一步焊接完成后,对焊接变形进行校正,将变形消灭在工序中,最后总装工序是连接焊缝。
不久前,太原南站在山西省城十大建筑重点工程综合考评中获得安全文明施工和工程质量管理两项第一名,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目前,太原南站全体参建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确保汾水杯、誓夺鲁班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