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9月11日讯 8月24日早上,陈玉兰从短暂的睡眠中醒来。睡前玉树当代小区重建的图纸,以及梦中自己一岁多的孩子,依旧在眼前交错闪现。
每个晚上,对于陈玉兰这样的玉树重建设计师们来说,都是画图的最佳时间白天,或者需要到工地解决具体问题,或者在营区被苦盼房子的藏民们包围,聆听、解释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因此,他们的睡眠时间非常有限,这期间,还包括因高原海拔对身体肆意折磨带来的失眠。
在梦中,是陈玉兰与一岁多的孩子相逢、交流的最好时机。对家的思念,如营地边上的巴塘河,奔流不息。
来到玉树已经有四五个月时间了,高原反复无常的气候和稀薄的空气,是和陈玉兰一样的两万多名央企建设工人们如影随行的伴侣。
集结号,到玉树去
2010年“4•14”地震,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32.3万人受灾。玉树共有37.6万人口,其中藏族占比约98.2%。当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但由于玉树州平均海拔在4100米,重建工作遭遇多重困难。
面对困难,包括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水电在内的四家中央企业勇敢地承担起责任。陈玉兰们因此抛家别子,来到高原。
中国铁建集团高层要求参建单位“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打折扣,不辱使命”,援建队伍进入高原后,实现了“五个第一”: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物资驰援玉树地震灾区;在第一时间将500万元爱心捐款送达灾区;在第一时间,向青海省委、省政府递交了援建申请书;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两个单位进驻现场,全面承担了灾后重建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在第一时间成立指挥部并完成了重建职工营地建设任务。
中国建筑则在第一时间,组织进场了土建、安装、基础设施、搅拌站、试验室、设计院等玉树灾后重建所需配套专业的8个单位、近200名管理人员、4000余名工人、大型机具设备120余台,全力以赴投入玉树灾后重建工作。
2010年7月10日,中国中铁所属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工共计1100余人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万人誓师大会现场庄严宣誓:“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玉树而奋斗!”由此拉开了玉树灾后重建会战序幕。
中国水电在得到对口支援玉树灾后重建的命令后,迅速反应,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出了确保施工依法合规、确保员工行为文明、确保项目良好履约、争取实现和谐共赢的“三确保一争取”整体要求,还制定了由集团公司对重建项目实行零利润考核的特殊政策。为应对高原特殊情况,专门派出了具有丰富高寒地区施工经验的队伍承担重建施工任务,并从国内外重点工程项目抽调了400余名业务骨干到玉树从事管理工作。
重建者,困难重重
对于这些刚刚来到玉树的重建者,高原的海拔和气候,并不像玉树人一般热情。援建职工一下子到4000米的海拔来,能够正常站着、坐着、正常吃饭已经很不错了,再开展大强度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喊一声口号容易,呆下来干活,难!
与一般的海平面的含氧量相比,玉树只有40%~60%,最好的时候也只有70%。从平原到高原,几乎每家央企都有职工为重建献出了生命。
中国水电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程胜利说,到今年8月,中国水电的重建者已经有4人将生命留在了高原。“刚开始时,谁都没有想到,高原肺水肿是那么可怕,有的人说自己头晕,其他人还嘲笑他。可那人说倒下就倒下了。”
后来,高压氧仓成为每家央企重建营地的必备品。
在玉树重建中,央企职工分别承担了结古镇东南西北四个片区的重建工作,同时承担了一些边远乡村的重建。有的重建点,离结古镇甚至有几百公里的车程。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四家央企职工积极应对。
2010年10月14日,入冬的玉树结古镇已经下了第三场雪,中国中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卢卫平接到玉树下拉秀镇1000套农牧民住房建设的任务。次日,就带领20多名管理人员行程近千公里,翻越海拔4500以上的大山10几座,才完成了对1000套住房的33个分散安置点的现场考察。
中国建筑承担的安冲乡重建,有3个偏远村子在遥远的通天河边,通往村子的是碎石铺就的盘山单行路,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工地上水、电、通讯全部不通,项目人员的生活供给全部需要从结古镇购买。住的,是帐篷;喝的,是就地取材的河水;吃的,是气压不够煮出来的夹生饭。
自然条件恶劣,重建的职工们喊出“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口号。但更复杂的问题是,玉树属于民族地区,藏民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使得规模化的房屋设计重建方案很难完全落实,大面积开工非常难。
这些,都给重建者带来了新的压力。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现场设计部部长、铁一院兰州院建筑所工程师胡炳成介绍说,“有一家人的房子,我们前后重新设计了不下五次,藏民满意是我们的第一标准。”
当代小区的更松多杰老人家的房子,就经过了几次重新设计。在满意后,他对胡炳成说,“高原缺氧的情况下,你们到这工作,我们非常感谢。”
新玉树,学校先建
8月22日,白马文江在红旗小学的新学校里,上了第一次课。对于新教室,他非常喜欢,说:“比以前先进多了,还有很大的操场。”
实际上,不仅是操场,这所在央企重建者手中完成的红旗小学,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监控录像可以覆盖整个校区。作为中建援建的第一批项目,负责施工的田辉青年突击队,甚至小心地将现场10年以上的树木都移到指挥部,在工程竣工后,又移植了回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还规定,气温低于零下5摄氏度,就必须停工,这使得他们在工期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除了红旗小学,各家央企都承担了相应的学校重建任务。
在结古寺东侧山脚下,玉树州民族中学也竣工了。因地震中应对措施得当,创下无一名师生伤亡奇迹的民族中学校长崔玉文感慨万千。他说,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能将民族中学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学校,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地震前,老师们几乎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上课,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崔玉文说。
玉树州民族中学重建项目自2010年9月20日开工后,用48天完成4栋教学楼主体结构封顶,108天完成全部7栋楼2.51万平米施工,中国铁建生动演绎了150天新建一座可容纳2400名学生、玉树重建规模最大学校的故事。整个施工过程中,崔玉文每天都在工地转悠,他说,看着梦想中的学校在可爱的重建者手上一天天长高。
如今,玉树重建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一个新玉树,正在高原崛起。